电力系统新能源的发展(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方向)
2024-06-17

新型电力系统与传统电力系统的联系

智能电网是在传统电力系统基础上,通过集成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新设备和先进传感技术、信息技术、控制技术、储能技术等新技术,形成的新一代电力系统,具有高度信息化、自动化、互动化等特征,可以更好地实现电网安全、可靠、经济、高效运行。

新型电力系统中,微电网和分布式发电得到了广泛应用。微电网是一种小规模的、相对独立的电力系统,可以与传统电网相互连接,在断电时提供备用电力。分布式发电则是将发电设备分散布置在用户附近,减少输电损耗,提高能源利用效率。综上所述,新型电力系统的三大特征是智能化、可持续性和灵活性。

促进电力系统智能化和数字化 新型电力系统采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,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数字化管理,提高运行效率,降低运维成本,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用电服务。

“双碳”目标带来百万亿市场,新型电力系统有哪些机会

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技术专家王翀 告诉《通信产业报》全媒体记者,在双碳目标下,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将成为主力电源,高渗透率接入的新能源将深刻改变传统电力系统的形态、特性和机理,在新型电力系统中,系统波动性急剧增大,惯量明显降低;系统分布式特征更加明显、设备数量急剧增加;多元化市场的利益格局更加复杂。

第一,“双碳”目标已经成为“十四五”电力规划的硬约束。我国自去年9月提出“双碳”目标后,去年12月提出了2030年风电、太阳能发电总装机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发展目标;今年3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战略目标。

在“双碳”目标背景下,光伏是一座城市优化能源结构,推动“双碳”建设的重要抓手。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将来会占据世界能源消费的重要席位,不但要替代部分常规能源,而且将成为世界能源供应的主体。

全球政策支持、技术进步和市场全球化推动了其快速发展。新能源汽车,特别是电动汽车,已成为行业焦点,预示着一个低碳出行的未来。众多汽车制造商积极转型,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。双碳转型的未来已清晰可见,新能源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,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铺平道路。

电力系统加快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转变,为此可以采取哪些措施...

一是: “碳达峰”、“碳中和”以及国内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%左右目标明确,可再生能源将加速发展,光伏、风电接入应用比例提升;同时,分布式电站、充电桩、微电网等应用衍生新型生态系统,发电侧、电网侧、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。

年初英国政府公布的《能源白皮书》确定了新能源战略,到2010年,英国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英国发电总量的比例要从目前的3%提高到10%,到2020年达到20%。

我国发展分布式智能电网分布式智能电网作用比较大,而且电力系统能够更快的适应一些大规模或者是比例,新能源方向进行转变也能够变成能源低碳转型。因为这些方面都是必然的,选择有基础设施的联网和补王,以及强链也成为必然的选择。

新型电力系统的特点:电源结构由可控连续出力的煤电装机占主导,向强不确定性、弱可控出力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占主导转变。负荷特性由传统的刚性、纯消费型,向柔性、生产与消费兼具型转变。

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,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与调控能力。积极发展绿色氢能。推动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公共机构等节能和提高能效。二是推动产业和工业优化升级 工业部门占终端碳排放近70%,要加快低碳转型,力争率先达峰。坚决遏制高耗能、高排放行业盲目发展。

关于电力需求侧响应:电力需求侧响应指的是,在一定激励措施下,用户主动改变自己的用电方式和用电行为,用来减少用电高峰时段的负荷。越多用户“响应”,就越有利于实现电力供需平衡,从而减轻电力系统的整体压力,保障电网稳定,并抑制电价上升的短期行为,进而保障全社会电力供应和使用的安全。